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钢铁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取得开创性进展、突破性成就

2025-11-02 22:47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赵萍 报道
记者 朱亚明 摄影
 
图为发布会现场
  “‘十四五’时期,钢铁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抓住难得机遇、顶住各种挑战,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开创性进展、突破性成就。”10月3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姜维在2025年三季度信息发布会上介绍了钢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一是产业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以节能降碳为重点,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粗钢产量调控,积极研究推动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实现了从“去产能”到“产能产量双控”的转变,在减量调整中有效促进了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了行业发展质量。
  钢铁企业以增强产业协同为导向,深入开展联合重组,如中国宝武联合重组新钢、战略投资山钢,鞍钢重组本钢、凌钢,中信特钢与南钢携手,建龙集团重整西宁特钢,敬业集团相继收购连云港兴鑫钢铁、营口中板,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4年,钢铁行业CR4为26.9%,比2020年提高4.6个百分点;CR10达到42.0%,提高3.2个百分点。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铁资源开发计划”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2024年,国内铁精粉产量达3.0亿吨,比2020年增长11.0%;海外权益矿项目加速开发建设,铁资源保障新模式构建取得进展。
  此外,大力拓展钢铁材料新消费场景,以“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为方向推动实施“钢铁材料应用拓展计划”,推广钢结构应用。自2022年以来,钢结构加工量连续三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占粗钢产量的比重稳步提高,钢铁、建筑产业链合作持续深化。
  二是钢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在制造强国建设的引领下,钢铁行业以满足国民经济对钢材品种品质的更高需求为使命,紧跟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快速调整品种结构,推动汽车、家电、基建、建筑等领域用钢高端化,高强、耐候、轻量化、焊接性等性能不断提升。从大类看,制造业用钢占比从2020年的42%上升到2024年的50%,预计2025年将突破50%,建筑业用钢占比从2020年的58%降至2024年的50%,仍在继续下降。
  同时,新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研发与制造不断加速,高端产品的代表性品种——硅钢在2024 年的产量约为1800万吨,比2020年增长48%,其中取向硅钢占比从14%提升至18%,高磁感取向硅钢占取向硅钢产量的比重从59%提升至68%,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占无取向硅钢产量的比重从21%提升至31%。
  此外,2200兆帕级特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手撕钢”、“蝉翼钢”等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F级大厚度海工钢、高强耐磨钢、高强度变压壳体用钢等替代进口,第4代核电用316H不锈钢、3.5Ni超低温钢、高铁用耐蚀钢轨、高等级磁轭钢、X80级低温管线钢、第三代超大输量管线钢、高温合金涡轮盘、高温气冷堆镍基合金焊材、高速列车轮轴及转向架用钢等一系列产品全球首发,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的用钢需求。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2020年—2024年,钢协重点统计企业研发费用由1118亿元提升至1565亿元,增幅达40%,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17%提升至2.72%。科技创新推动钢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提升,重点统计企业焦比下降4.9%,燃料比下降1%,高炉劳动生产率提升15.7%,转炉劳动生产率提升13.2%。
  低碳冶金技术创新及应用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中国宝武富氢碳循环高炉(HyCROF)商业示范项目、河钢全球首例“氢基竖炉-近零碳排电弧炉”新型短流程项目和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中国钢研全球首条纯氢竖炉示范线,以及薄带铸轧、高炉渣干法粒化等一系列前沿低碳冶金技术示范项目相继落地,为世界钢铁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同时,钢铁智能制造正从“单点探索”向“系统推进”、从“项目示范”向“全面普及”转变,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在钢协重点统计企业中,有95%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战略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进程,机器人应用密度达65台(套)/万人,有95%的企业已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生产现场的“数智底座”更加牢固。截至目前,钢铁行业共涌现出76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49家国家级示范工厂和19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宝钢股份宝山基地、中信泰富兴澄特钢、首钢股份冷轧公司已成为“全球灯塔工厂”。
  四是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投入超3100亿元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截至2025年10月16日,共有215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163家企业约6.53 亿吨粗钢产能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52家钢铁企业约1.80亿吨粗钢产能部分完成改造,目前仍有76家企业约 0.98亿吨产能正在评审中。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钢铁生产体系,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比“十三五”末期普遍下降超50%,不仅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推动了技术革命和管理革新,让“绿色钢铁”从愿景走向现实。
  为加快推进减污降碳,钢协牵头推进实施极致能效工程,自2022年12月份启动以来,累计吸纳143家企业、7.5亿吨钢产能参与标杆培育,发布了T50、T80技术清单及能力清单,实现了标准与能效数据治理体系的迭代升级,成为钢铁降本减碳的核心抓手。与2022年相比,2023年—2025年上半年,培育企业累计节能1574万吨标煤、减碳4092万吨;2025年上半年,培育企业高炉、转炉工序能耗强度分别下降约3.32%、13.64%。
  围绕低碳转型目标,钢铁行业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创新体系和指标体系,编制发布了《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推进“世界前沿低碳共性技术开发支持计划”,提出八大前沿低碳共性技术方向。目前,全国至少22家企业和科研院校的50多个前沿低碳技术研发项目正同步开展,将为钢铁低碳变革提供有效的技术储备。
  我国工业领域首个EPD 平台——钢铁全产业链EPD平台于2022年5月份上线,目前已累计发布278份EPD(环境产品声明)报告、16份PCR(产品种类规则),是世界最具时效性和样本量最为丰富的平台之一。依托钢铁全产业链EPD 平台,钢铁行业持续推动LCA(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库、方法论、标准体系和产业链应用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基于中国国内近3.3亿吨粗钢碳排放数据编制发布了《低碳排放钢标准》,并发布了23个低碳排放钢产品。
  此外,与下游行业合作开展碳排放平台建设和互认工作,碳排放数据已被家电行业碳足迹核算标准采信,与中国工业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互认,与中汽中心达成汽车用钢碳排放核算方法互认,产业链共创共享绿色低碳转型成果。

  • OA系统
  •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建言献策 | 企业邮局 | 联系我们
行政人事部:0913-5182286 党委工作部:0913-5182082 供销中心:0913-5182135
  
版权所有 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 2025 陕ICP备05004228号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