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行业“反内卷”的持续推进,钢铁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改善,盈利能力进一步修复。
据A股36家钢铁上市公司披露的三季报数据,今年前三季度,36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197.49亿元,同比减少6.15%;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9.52亿元,同比扭亏。经营上,整体呈现“减量提质”的发展态势。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季度,钢铁企业“减量提质”趋势更加明显。
今年第三季度,36家钢铁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763.61亿元,环比下降1.06%;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3.34亿元,环比增长5.20%。这也是这36家钢铁公司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的环比增长。
“收入下降但利润却实现提升的主要逻辑在于成本控制和产品结构优化。一方面,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主动调整产品线,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毛利率。同时,行业自律限产减少低价竞争,支撑价格稳定,也使得利润空间扩大。”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向笔者分析称。
在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看来,原料、燃料价格同比大幅下降,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是业绩整体改善的重要因素。
钢铁公司披露的公开数据也展示了在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凌钢股份日前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表显示,今年以来,该企业“去螺增优”战略取得成效。今年前9个月,凌钢股份优特钢实现销售收入49.9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5.90%,远高于螺纹钢25.94%的占比。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出粗钢产量压减、钢材产量上升的结构性变化。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46亿吨,同比下降2.9%;累计生产生铁6.46亿吨、同比下降1.1%;累计生产钢材11.04亿吨、同比增长5.4%。
“钢铁企业普遍增加高附加值钢材产品比例,这些产品毛利率更高。尽管整体销量或价格可能受市场需求影响导致收入下降,但利润空间因成本下降和产品结构改善而扩大。”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向笔者表示。
“反内卷”提升发展质量
尽管钢铁行业经营上不断呈现积极变化,但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日前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当前,钢铁行业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失衡是影响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矛盾。
《方案》明确,2025年至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该方案以“稳增长、防内卷”为核心,为钢铁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施路径。
“从目前上市钢企的盈利情况来看,行业‘反内卷’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袁帅向笔者表示。
付一夫表示,行业“反内卷”通过限产保价、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兼并重组等方式,减少了恶性价格战,促使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有助于提升长期竞争力。
数据显示,在产品结构优化和成本管控等多方因素作用下,上市钢企盈利能力持续修复。今年前三个季度,36家钢铁企业整体毛利率分别为5.76%、6.65%和6.73%,毛利率逐季提升。
相关链接
三季度钢铁行业呈现复苏信号,多家钢企实现业绩增长。其中,首钢股份在前三季度实现营收772.3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9.53亿元,同比增长368.1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9.88亿元,同比增幅达42686.30%。
沙钢股份的净利润也增势明显。前三季度营收为102.79亿元,同比下降4.88%;归母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119.30%;扣非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幅达1934.69%。其中,第三季度营收34.52亿元,同比增长9.66%;归母净利润7553.24万元,同比大幅增长5518.37%。
方大特钢和友发集团同样交出了稳健增长的答卷。方大特钢发布的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3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9亿元,同比增长317.39%。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5.3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1368.10%。友发集团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02亿元,同比增长399.25%,增幅接近4倍。
笔者了解到,首钢股份、沙钢股份等公司业绩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原料成本下跌幅度远超钢材销售价格跌幅,从而推动产品毛利率显著改善。
沙钢股份方面指出,报告期内原辅料采购价格与产品销售价格双双下跌,但采购价格下跌幅度更大,带动毛利润同比增加。友发集团在第三季度报告中表示,净利润大幅度增长主要得益于销量及产品毛利率同比增长。方大特钢方面也表示,利润增长主要系原燃料成本下跌幅度大于钢材销售价格下跌幅度,以及公司持续优化品种结构。
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经营数据显示,2025年1—9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57599.1亿元,尽管同比仍下滑3.8%,但累计利润总额达973.4亿元,同比实现由亏转盈,行业经营态势呈现持续修复的积极信号。
利润改善的核心动力源于成本端的有效控制。有关数据显示,1—9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营业成本为54457.2亿元,同比下降6.1%,成本降幅显著高于营收降幅,为利润空间的修复创造了条件。
从细分周期观察,行业盈利修复节奏呈现逐步加快的特征。兰格钢铁网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盈利75.1亿元,同比实现由亏转盈;二季度盈利规模进一步扩大至387.7亿元,同比增加177.2亿元;三季度盈利继续攀升至510.6亿元,同比亦实现扭亏为盈。月度数据显示,行业盈利自3月“由负转正”后持续释放:3月单月盈利90.6亿元,4月增至94.1亿元,5月、6月分别达到147.7亿元、145.9亿元,7月、8月进一步攀升至180.8亿元、193.4亿元,但9月盈利出现环比收缩,单月盈利136.4亿元,较8月减少57亿元。
“9月国内钢铁市场整体呈现区间震荡行情,盈利环比回落主要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称,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传统旺季需求释放不及预期,同时供给端释放力度有所增强;另一方面,铁矿石等原料成本自低位出现回升,直接挤压了行业单月盈利空间。
葛昕进一步指出,当前钢材市场已由旺季转入传统淡季。在刚刚过去的施工旺季中,建材终端需求的实际释放力度并未达到市场预期,尽管重大项目资金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但房地产行业对需求的拖累效应仍在,建筑用钢需求恢复进程相对缓慢,“旺季看现实”的市场逻辑在此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过,制造业用钢需求的平稳释放,为市场提供了一定支撑,部分抵消了建筑用钢的疲软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