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尚未完全揭开天边的朦胧时,高炉已点亮了破晓前最炽热的光。轧机轰鸣震耳,料场车流不息,检修现场人头攒动,总有一群人格外特别。他们手中握的不是扳手、钢钎,而是笔与镜头,在钢铁洪流里打捞鲜活故事,为奋斗岁月写下生动注脚。他们,是散落于钢城各个角落的“微光”,是龙钢最基层的通讯员,是钢铁故事最忠实的记录者。?
这“微光”,亮在生产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工位”从不是窗明几净的书桌前。为捕捉最真实的瞬间,他们顶着烈日在现场奔波数小时,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也顾不上擦拭;为撰写感人至深的文字,他们爬上数十米高的天车、登上闷热的塔楼,钻进轰鸣的检修现场,倾听每一位工友的心声;为定格一次精准操作的瞬间,他们裹着厚重的劳保服在高温环境里坚守,衣背被汗水浸透,却始终紧盯镜头,生怕错过关键画面。他们的采访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岗位能手的“独门诀窍”、老师傅的经验箴言、新员工的成长感悟。那些沾着机油味、带着汗渍的字迹,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比任何抒情文字都铿锵有力,蕴藏着最质朴的钢铁温度。
这“微光”,暖在字里行间的每一份真诚。他们的稿件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满是打动人心的细碎温暖与热血力量:是“班组成员拧成一股绳,通宵达旦攻克设备难题”的炽热;是中控室里姑娘们“十年如一日紧盯屏幕,确保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的坚守;是维修班小伙子们“连续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直到设备稳定运转,才瘫坐在地上笑着擦汗”的执着;是食堂师傅“凌晨四点揉面、熬汤,只为让工友们吃上热乎饭”的贴心。
有员工曾说:“当看到自己的故事刊登在公司的报道上,突然觉得每天的辛苦都值了,平凡的岗位也变得格外有价值。”而这份“价值”,正是通讯员们用脚步丈量厂区的每一条道路、用真心倾听每一位工友的心声、用笔墨记录每一个瞬间换来的结果。
这“微光”,汇聚成照亮钢城发展的“璀璨星河”。他们散落在钢城各个角落,看似微不足道,但点点微光汇聚,终能照亮整个钢城。他们是企业政策的“翻译官”,把深奥的改革部署转化成车间里的“家常话”,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龙钢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我息息相关”;他们是企业文化的“播种者”,把“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要进步”的企业精神,悄悄藏进每一个岗位故事里,让钢铁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多年来,他们笔下的稿件,有的记录了龙钢从“传统钢厂”到“绿色钢城”的蝶变,有的见证了员工从“技术新手”到“岗位能手”的蜕变;从跟着师傅学操作,到独当一面解难题,再到带徒传艺树标杆。这些文字串联起来,就是一部鲜活的龙钢奋斗史。
钢花灼灼,映照着他们奔跑的身影;笔尖沙沙,书写着龙钢的日新月异。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这些钢城“微光”致以最真挚的敬意。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龙钢的故事才更有温度,钢铁的精神才更富活力;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那些藏在平凡岗位里的坚守与热爱、那些融在日常工作中的执着与担当,才得以被看见、被铭记,成为推动龙钢不断向前的不竭力量。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