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认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对人生和成长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读万卷书学到的是知识,行万里路看到的是见识,二者都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学习知识是获得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化成能力则需要行万里路,正如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
读万卷书,放大格局,养才气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关于读书,中外先哲有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近代政治家曾国藩说,唯读书可放大格局,读书可以让人增长智慧,放大格局,养足才气;英国学者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诉我们,读万卷书是必要的,是对成长是有益处的。在我看来,读书是最直接、最快速、最系统的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一本好书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这就告诉我们平时要好读书、读好书。
行万里路,从容处世,长见识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有些人虽然读过万卷书,但只会纸上谈兵也是不行的,比如赵括,书上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也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要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行万里路可以增长见识,能亲眼看到那山、那水、那片天空和那里的人,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在一次次的试炼中把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能力和智慧,同时有了丰富的阅历后,才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得人生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写出《将进酒》、《蜀道难》等雄奇飘逸、俊逸清新的不朽诗篇的唐代诗人李白、还有被称为“千古奇人”并写出《徐霞客游记》的徐霞客,哪个不是在年少的时候苦读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最后才完成自己的不朽之作。司马迁为获取第一手材料,保证《史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进行实地考察,呕心沥血13年才写出《史记》;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才为后世留下精妙绝伦的诗篇;还有徐霞客,他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这些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得人生。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