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带着十岁的儿子去影院观看了《南京照相馆》,本以为只是一次寻常的亲子活动,却意外成为一堂直击心灵的历史课。影片的沉重感扑面而来,每一个镜头都带着强烈的代入感——儿子全程紧紧攥着我的手,抹着眼泪抽泣,而我胸腔里翻涌的情绪,在片尾字幕亮起时仍难以平息。
这部影片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悲剧为背景,通过一家普通照相馆及其主人一家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地展现了那段黑暗岁月中普通人面临的生死抉择与精神坚守。影片细腻刻画了在残酷战争环境下,照相馆主人如何用镜头记录真实、用善意庇护同胞,通过保护底片、收留难民等情节,既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又彰显了人性中不灭的尊严与温情。片尾字幕升起,银幕渐暗,我仍沉浸在那些“血与火中的闪光”里——那些在极端暴力下依然保持尊严、善良与勇气的普通人形象,他们如同黑夜中的萤火,微弱却坚定地照亮了人性的可能。
走出电影院时,儿子仰着头问我:“那些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现在还要恨他们吗?”这个充满童真却直指本质的问题,让我突然意识到历史教育的深层意义——它不该是仇恨的种子,而应是培育理性认知的土壤,是唤醒对生命敬畏的钟声。我蹲下身,看着他的眼睛说:“记住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明白每个人都肩负着守护人性的责任。”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抬头看,八月的阳光灼热刺眼,与影片中的血色夕阳形成鲜明对比。作为父母,我们不仅是带孩子看电影的陪伴者,更是文明记忆的摆渡人。在这个全球记忆政治角力日趋激烈的时代,《南京照相馆》给出了一个珍贵启示:通过艺术呈现历史的褶皱与人性的光谱,我们既能让孩子触摸历史的真实质感,又能培养他们超越二元对立的思辨能力——这或许就是在铭记历史与拥抱未来之间,那条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平衡之道。
望着车水马龙、繁华安宁的街道,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如今的和平,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岂有不倍加珍惜之理?同时,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时刻保持警醒,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约定下次去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让银幕上的光影与历史现场的空间形成对话。因为真正的历史记忆不应停留在观影后的短暂感动,而应转化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这才是“血与火中的闪光”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